2025上海民生访谈节目已正式开播,今天的嘉宾是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周亚明。首批布局11个未来学科,具体有哪些做法?“宝宝屋”在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方面有哪些进一步的措施?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有哪些方面的工作措施?这些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周亚明(右)
①大力支持在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前瞻性、探索性研究,前瞻储备人才和技术。
②首批布局包括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智慧深海与极地工程、机器人工程、自主智能机器人、极端环境建造、先导材料科学与技术、智能医学等在内的11个未来学科领域。
③高考选择专业建议把握社会需求、立足兴趣特长、关注就业质量。
①市政府2023-2024年连续2年将新增“宝宝屋”托额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②新增社区托育托额超过15000个,200多个街镇共设置“宝宝屋”342个,“宝宝屋”街镇覆盖率超过90%、中心城区达到100%。
③今年对首批260家“宝宝屋”进行扩优提质,把“宝宝屋”放在家长们最需要的地方。
①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
②促进硬件资源均衡配置与办学质量优质均衡,以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缓解家长焦虑。
③当前正在进行幼升小信息登记和小升初信息核对等工作,注意关注时间节点和报名流程。
布局建设未来学科,是应对快速变化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瞻战略,也是引领教育变革、面向不确定的未来着力寻找教育确定性的重要抉择。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和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支撑作用。因此,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在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前瞻性、探索性研究,前瞻储备人才和技术,去年年底聚焦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关键领域,首批布局包括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智慧深海与极地工程、机器人工程、自主智能机器人、极端环境建造、先导材料科学与技术、智能医学等在内的11个未来学科领域。
布局未来学科和传统学科的发展路径有所区别:一方面,由于未来学科是对传统学科的颠覆,很难从传统模式中发展,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布点高校突破学院、学科壁垒,汇聚优质资源,形成跨学科融合的组织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未来学科没有现成知识和现成人才,我们注重引导高校探索建立符合未来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新发现和新发明尽快转化为课程体系,构建支撑前沿科技发展和未来产业成长的知识体系,聚力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当前,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经济产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工程技术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针对高考选择专业问题,有三点建议供高三孩子们和家长参考:
一是把握社会需求,更多了解和把握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所急所需,把个人理想志趣更多融入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大局中,主动选择与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二是立足兴趣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也最能成就个人发展,建议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科学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三是关注就业质量,可以把心仪高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职业发展前景等作为选择参考。我们也会组织招生高校制作专业宣介短视频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围绕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行业发展、就业前景等情况进行深入解读,建议孩子们和家长可以积极关注这方面信息。
2022年,为满足1-3岁幼儿家庭对家门口临时托服务的需求,我们创新启动“宝宝屋”项目,经过两年多实践,“宝宝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得到家长的认可好评:市政府2023-2024年连续2年将新增“宝宝屋”托额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增社区托育托额超过15000个,200多个街镇共设置“宝宝屋”342个,“宝宝屋”街镇覆盖率超过90%、中心城区达到100%。
今年,我们对首批260家“宝宝屋”进行扩优提质,重点是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设点布局,即:需求旺盛区域的街镇增加布点,在需求确实不多的地区调整布局,目的是把“宝宝屋”放在家长们最需要的地方。通过落实实事项目,我们希望达到“五个一”目标,即:形成一套区域“宝宝屋”的综合保障机制,确保社区托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支社区托育服务从业人员队伍,让孩子们在“宝宝屋”得到专业有温度的照护;研究一套有区域特色的“宝宝屋”照护活动方案,让小月龄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宝宝屋”活动场所,对现有环境进行安全、丰富的适幼改造;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家园互动机制,即使是短暂的临时照护,也能共同助力幼儿的每一步成长。
在今年浦东等10区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后,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下一步,我们要坚持科学教育质量观和成长成才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缓解家长焦虑,防治教育“内卷”,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重点落实两个方面措施:
一是促进硬件资源均衡配置。推行全市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五项标准”(校舍建设、教育装备配置、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队伍配置、生均经费标准),加强学生运动场地和艺术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完成学生厕所独立蹲位改造,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建有至少一个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有序提高主要教学楼无障碍电梯配备率,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是促进办学质量优质均衡。督促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品质,对需要政策支持的学校,针对性实施第三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对需要专业引领的学校,大力开展新优质学校建设和学区集团的共建共享;对规模较小的学校,开展高频度互动的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促进学校走向小而美、小而优;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全程育人视野下学校高质量办学探索,发挥九年一贯制的特有优势,助力学生接续培养。
3月27日、4月7日,市教委和各区分别公布了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和细则,总体上与去年保持一致,体现阳光招生、便民服务、不挑生源、保障公平的导向。当前正在进行幼升小信息登记和小升初信息核对等工作。向市民朋友们作两点提醒:
一是要关注时间节点。4月25日是我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初中入学相关信息核对、更正截止日,民办一贯制征求学生直升意愿截止日和跨区就读的我市户籍小学五年级学生办理申请回户籍(居住)地就读手续截止日;4月27日为我市户籍人户分离儿童申请居住地登记入学截止日;5月7日至11日进行幼升小网上报名,其中民办小学报名截止到5月9日;5月12日至14日进行民办初中网上报名等。
二是要关注报名流程。我们升级了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增强文字、颜色辨识度,提升了界面友好度和用户体验。为减少“误操作”,我们对报名流程作了优化。“公办小学报名”包括“报名登录”“确认”“提交”“报名成功”四个环节,“民办小学报名”和“民办初中报名”均有“报名登录”“填报并确认”“提交”“报名成功”四个环节,请家长报名时仔细阅读相关指南。
资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教育委员会
转自: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