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委介绍,近年来,上海以“美丽庭院”为笔,以“小三园”为墨,在沪郊九区的广袤田野间从容写意,让一院一落的风景连缀成篇,摸索一条让乡村焕发活力、宜居宜业的特色之路。
“十四五”以来,美丽庭院(小三园)建设接连纳入市委两轮民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工程)的重点任务清单,同时也连续两年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区两级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年度任务,排定建设资金,实施挂图作战,助力实事项目办好办实。截至目前,建设乡村美丽庭院52万户,覆盖比例已超60%。2024年度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村民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98%的村民对美丽庭院建设效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详见↓
(5).png)
制度赋能
(4).png)
在充分吸纳基层创造与先行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市美丽庭院(小三园)建设工作指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市美丽庭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沪农委〔2024〕360号)等文件应运而生,为全市的庭院建设擘画了统一路径、厘清了建设规范。各涉农区结合实际,坚持制度先行、规划引领,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
(4).png)
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在2023 - 2024年已累计完成近4.1万户的基础上,2025年新增15个镇、30个村实施全覆盖“小三园”巩固提升建设。
以街镇为建设责任主体,落实村申报、街镇审核把关机制,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实行挂图作战。
充分考虑村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村民需求,出台区级建设导则,科学合理规划,定期暗访巡查,建立考核制度。
将“群众自愿”作为核心原则,出台相关文件,对成功创建“美丽庭院区级示范户”且成效持续巩固的给予资金奖励。
充分利用农村人居环境“保基础 + 促提升”资金以及长效管护机制,分类实施村庄环境建设,助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范围,完善管护标准、明晰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强化监督考核。
活力密码
(3).png)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是美丽庭院建设可持续的关键所在。各区的创新,让村民从篱笆外的“看客”,转变为庭院的“共创者”,家园的“受益者”,为乡村振兴铸就最坚固的基石。
(1).png)
推行“三因”原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张堰镇秦山村、桑园村通过错时上门、埭头会议等方式征集村民意见,形成“一户一图”设计方案。同时将美丽庭院(小三园)建设纳入村里的积分制管理平台,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坚持“民声”导向,中兴镇富圩村引导村民站“C位”“唱主角”,共同参与“小三园”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陈家镇晨光村,通过“建设者即受益者”的模式激发了村民自发参与的积极性。
顾村镇白杨村通过志愿者队伍走访听取民意,改造后的“小三园”保留古树、增加绿化园艺和健身器材。
创新模式
.png)
方寸之地的风景,如何能点墨成金,转化为关乎生计的财富?上海各区的探索,核心在于突破“为美而美”的藩篱,将庭院的诗意深深嵌入产业发展的肌理。
.png)
柘林镇华亭村推出“柘香华亭 庭院经济三部曲”发展模式,组织村民将家门口的“小三园”变成可食可赏可售的景观蔬果种植园。同时,与市农科院专家合作,引入最新研究的蔬果种源和种植技术,使农户庭院成为增收致富的“微引擎”。
华亭镇塔桥村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运营“耕读共享菜园”,提供自种、半托管、全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将荒地变为集种植、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田园空间,与周边的月季文化园、研学基地联动,开发农事体验、自然教育等课程,吸引家庭、企业、学校等多类群体参与,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png)
.png)
资料:市农业农村委
转自:上海发布